权力本是公器,是服务人民、推动发展的重要工具,然而,个别领导干部却将其异化为谋取私利的筹码,把权力操弄成“生意经”,从明目张胆的索贿受贿,到精心设计的利益输送,权力滥用手段不断翻新,严重威胁政治生态与社会公平正义。
权力异化为“生意经”,本质是对公权力属性的扭曲。一些领导干部背离“权为民所赋,权为民所用”的宗旨,将手中职权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。他们或利用项目审批、资源分配等环节吃拿卡要,或通过“影子公司”“期权腐败”等隐蔽手段进行利益输送,甚至形成“权力寻租产业链”。某地交通部门领导干部通过操控工程招投标,将公共项目变为家族企业的“提款机”,这类行为不仅严重损害公共利益,更动摇了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根基。
权力滥用的“生意经”危害深远。从微观层面看,它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,导致惠民工程缩水、公共服务打折;从宏观层面看,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,干扰资源合理配置,阻碍经济健康发展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行为腐蚀政治生态,助长“潜规则”盛行,让“靠关系、走后门”取代公平竞争,侵蚀社会的价值底线,加剧社会矛盾。
“权力生意经”之所以屡禁不止,既有思想根源,也存在制度漏洞。部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崩塌,贪欲膨胀,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;而监督机制不健全、权力运行不透明、惩处力度不足等问题,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。一些地方监督存在“宽松软”现象,对新型腐败手段缺乏有效识别和打击能力,导致违法者心存侥幸。
规范权力运行、遏制“权力生意经”,需织密制度与监督的“天网”。一方面,强化权力制约机制,推进决策公开、执行公开、管理公开、服务公开、结果公开,通过清单化管理明确权力边界,压缩权力寻租空间;另一方面,完善监督体系,整合纪检监察、审计、群众监督等多方力量,利用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权力运行全程留痕、实时监控,让隐蔽的“生意经”无所遁形。同时,加大惩处力度,对权力滥用行为“零容忍”,以“一案双查”倒逼责任落实,形成强大震慑。
权力姓“公”不姓“私”,只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,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,才能彻底斩断“权力生意经”,确保权力始终沿着服务人民、推动发展的轨道规范运行,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生活保驾护航。
姓名:黄依然;来源:昆仑策网【作者来稿】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
1、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供大家学习参考;
2、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,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;
3、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,文明上网,依法守规,IP可查。
作者 相关信息
内容 相关信息
• 昆仑专题 •
• 高端精神 •
•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•
•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•
• 国策建言 •
• 国资国企改革 •
• 雄安新区建设 •
•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•